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院长谈!

时间: 2024-01-27 03:52:05 |   作者: 客户案例

  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贯彻落实学校2021年重点工作,全力谋划学院发展,扎实推进全年工作,党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开局‘十四五’——院长谈”栏目,邀请各学院院长畅谈2021年全年工作的计划与设想。

  2021年,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统筹规划,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1.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对标“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目标,厘清建设思路,科学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梳理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筹划部署新一轮学科建设,凝练特色,补强弱项,加大成果培育。深化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作设计课程开放平台建设。

  3.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四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启动城市设计新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启动教学模式改革,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梳理与教学结构调整,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修订本硕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现一体化贯通。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做好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优秀教材、一流课程等挖掘和培育。

  4.推进学术科研创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联合申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实验室,申办《西部建筑》学术期刊,启动建筑学院设计院建设和业务运营,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申报。开展政府机关、设计机构短期培训,不断拓展服务社会能力。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紧贴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按照教学、教研、设计、研究四种类型优化教师岗位设置,修订岗位聘任与职称评审评价标准。强化教授委员会治学育才作用,成立专项委员会,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聚焦学校追赶超越目标任务,扎实推进2021年度重点工作:

  一是加大三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力度,推进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扎实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二是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深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狠抓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工作体系,提高全国可比性竞赛的成绩,确保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再创佳绩;

  四是积极跟进学位授权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和第三方评价,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力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再创佳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六是凝练科研方向,做好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再创新高;

  七是积极申报省级科普平台,做好已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设,提高建设效能;

  八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高端外籍人才引进,做好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培育工作;

  九是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

  学院全体师生认真履职,努力拼搏,做好落实,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擎,重点开展专业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推进实践课程创新和实践基地拓展,全部专业建成国家一流专业;着力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重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立足西部,对全国,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优化和布局学科方向。挖掘现有学科资源,凝练培育固废资源化、场地修复、生态工程和环境新材料等学科潜力方向;交叉AI和公共卫生等学科,培育智慧环保和环境健康等学科新增长方向,建成水方向优势突出,膜等环境新材料、气、固废和智慧环保等方向特色鲜明,生态工程和场地修复等特色凸显,国内领先并具备极其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环境类学科。

  紧盯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规划和布局,申请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平台,构建服务政府和企业平台窗口,发挥学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优势,谋划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扩大高水平教师队伍规模,建设师德师风师能提升长效机制,以学科方向聚焦和教学内容相对固化的团队建设为手段,发挥团队带头人引领和绩效刺激作用,建成学术和教学双强的师资,培育和引进国家及省级人才;拓展国际交流范围和方式,稳固提升国际影响力。

  建科学院将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紧密围绕学校奋斗目标,以创建“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国际化”学院为己任,致力于促进“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携共长。

  1.基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育人成效。一是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实践类课程,培育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完善教材配套体系,鼓励教材的编写工作。三是推动“三全育人”培养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就业率和升学率。

  2.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科研氛围。一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二是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动员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标志性成果上取得突破。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任等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

  3.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一是聚焦院内师资融合、教学科研合作、均衡发展等问题,以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科研合作等方式,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二是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科优势,力争完成新建专业——“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的申报工作,积极推动人员、资源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落地。

  4.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致力于社会贡献与服务,努力扩大学院和学科影响力。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已成立的“中国-北欧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地下空间环境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未来五年内拟召开3—5场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引进2—3名外籍(专兼职)专家,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工作。

  未来五年,学院将全面做好学科专业发展建设和人才的创新培养,不断拓展学院“国际化”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学院和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2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发扬“三牛”精神,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要求,持续推进学院事业全面发展。

  1.科学谋划,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标看齐,凝聚共识,结合实际,为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及目标任务勾画发展蓝图与行动纲领,做好学院全面发展的基础准备和全局性等工作。

  2.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发挥岗位目标任务导向作用,修订完善学院岗位聘任细则,组织完成教师岗位考核与聘任工作。继续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坚持青年教师进科研团队制度,凝练团队科研方向,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3.凝心聚力,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工作。筹备召开2021年度学科建设研讨会,梳理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凝练学科发展趋势。关注未来交叉学科发展动态、积极拓展学院优势学科方向的外延交叉延伸,持续提升材料学科ESI排名。完成学院11支科研团队2018—2021年建设期的总结、考核与验收工作,凝练团队科研方向,提出下一阶段团队建设思路,实施新一轮团队建设计划。

  4.统筹协调,扎实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发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与督促作用,深度挖掘现有资源力量,凸显特色优势,弥补短板,推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做好已通过认证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组织第二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金课申报与建设,推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精品教材。

  5.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优化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创业的谋划、过程跟踪、协调指导,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覆盖面和参与率,力争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英语、数学建模等一类A竞赛方面取得突破,在别的类别竞赛中的成绩也有较大提升。

  “十四五”开局之年谋新篇,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力争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逐步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提前谋划第六轮学科评估,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上台阶,做好各项标志性成果的总体策划工作。

  3.学院现有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此为契机,做好工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中期检查、教育部“新工科”改革项目实施以及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建设规划工作;加强各类课程项目、教改项目、规划/优秀教材、教学成果奖申报以及讲课竞赛等工作。

  4.在各类国家级项目、高水平研究平台、高级别获奖以及研究成果产出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加快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点项目突破,加大重点、重点项目的策划与申报工作。

  5.格外的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构建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开题答辩—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各环节的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6.结合管理科学的学科特点,持续加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开辟国际化人才引进的新路子。

  8.充分发挥管理类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及地方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制定一流专业建设方案,以具体的项目为抓手,重点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建设,力争在多个核心指标上取得发展和突破,积极做好新一流专业的申报工作。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已获批。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逐步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尽快完成自评报告,争取年内经过审查,并实现现场考查。同时提交两个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3.进一步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以突出特色和更新专业相关知识结构为重点,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专业升级改造,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

  4.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研究所的建设力度,对标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门槛,明确建设的重点内容,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

  5.全力做好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专项合格评估工作,提前准备好三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的评估工作。

  6.构建全员参与的引才机制,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研究所实验室建设力度,初步形成支持科研工作的格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冶金工程学院将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围绕行业升级改造,强化冶金、材料加工等传统学科与信息技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科方向。筹备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评估工作。持续跟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动态,找差距,补短板,布局第六轮学科评估。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完成材成、冶金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规划和金属材料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全力做好工程教育认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与钢铁研究总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共同申报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强化研究生过程培养,推行硕士学位论文全盲送审制度,积极开展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工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四个面向”,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依托军工资质,引导教师参与军工项目申报。筹建冶金设计分院,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奖,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实现突破。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服务行业能力。

  4.践行“以生为本”,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启动学风建设年系列活动,实施就业“点金计划”。紧扣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主线,围绕冶金工业史、冶金系老教师扎根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行业杰出校友先进事迹等内容,讲好“冶金故事”,凝练“冶金精神”,用“冶金精神”引领青年学子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冶金人。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倡导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层次地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提出信息类学科崛起计划的重要时机,学院必须牢牢把握发展重要机遇,明确“强化信息类学科内涵建设、助力强势学科智能化转型、引领建筑行业智能化升级”三大发展定位。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主线,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入推动学院“八大建设规划”:

  善谋致远,实干乃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信控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初心不改,使命不渝,以更拼搏的姿态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新一轮博士点增列与学科评估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将迎来“大考”。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国家文化发展大局,服从学校发展大格局,结合学院未来发展的策略目标,谋好局,开新篇,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1.制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标国家博士点建设目标与“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发展明确战略性目标并成为学院今后各项工作推进的纲领性文件。

  2.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对标学科评估评价体系,制定联动机制,加大成果培育力度与产出,凝练特色,补齐短板,力争高质量、多数量的成果有效支撑评估中各项指标任务,为第六轮学科评估奠定良好基础,积极高效加强研究生六个学位点的建设工作。

  3.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推进环境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两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积极争取新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获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做好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优秀教材、一流课程等培育和成果申报。

  4.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竞赛能力。利用学院参与国内外各类竞赛优势与成功经验,继续精心组织,力争获得更好成绩。

  5.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与创新。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文化发展的策略,依托省级两个科研平台,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申报以及科研奖的申报与获准率,加大横向服务社会科研能力与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产出。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职称与聘任评审评价标准,快速推进教师高职称晋升比例,发挥教师优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与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大学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人才基础理论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学院拥有数学、物理和力学三个国家一级基础学科,承担了全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支撑,也是学校土木、建筑、环境、材料等特色传统工科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以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学校2021年工作要点为指导,理学院将大力推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政治学习,统一全院教职工思想,培养师生爱国情怀和时代社会责任感。以党史学习教育、英雄楷模学习为契机,培养全院师生爱党爱国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培养全院师生时代社会责任感。

  2. 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建设。组织系列大师讲座,建立全院师生基础学科的专业自信;集中全院力量,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力学争取入选陕西省和国家一流学科,数学争取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物理争取陕西省一流学科;集中全院基础科研力量,申报省部级基础科研平台;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学院师生科研素质,增加博士比例;通过科研协作、研究生合作培养,加强学院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

  3. 探索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基础课教学为依托,建立若干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成果总结、教改项目申报等工作;结合学校特色工科学生培养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求,开展专用教材编写、课件制作与课程质量保障方面的改革探索;根据基础专业特点,开展专业培养质量提升探索,为学校特色工科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后备人才。

  4.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学校特色工科的融合。加强与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学校特色学科交流,探讨大数据科学、力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有关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将以高质量的本科生大学外语、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学校特色主干学科为依托,继续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当扩大研究生规模;

  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结构符合常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实现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和冲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

  持续稳定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科团队培育力度,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与改革,健全完善专业实验教学设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新文科建设;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学院建成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土木、建筑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社科基地,为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文社科支撑。

  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推动马院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打基础强根本谋发展为着力点,坚持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持续强化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四史”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开展高层次论坛和学术活动,举办学术研讨、项目论证、教学改革等。以推进创建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抓好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建设为抓手,凝练方向、夯实责任,推进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团队建设,抓好教师梯队布局、科研项目策划、研究成果培育等工作。在做好现有省级科研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青年创新团队和科研团队,积极培育申报新的科研基地。

  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为抓手,培育思政课精品课堂,营造人人录制思政课讲课视频的氛围,支持青年教师在教学上脱颖而出,全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做好思政课虚拟实验教学项目、书院制下思政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融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培育建设好标志性教学成果。

  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抓手,关爱研究生成长,抓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组织好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的培育和申报,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确保学位授予质量,修订完善研究生奖励办法。

  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引培育转”积极加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修订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实施细则》等,切实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2021年,聚焦资源工程学院“招生规模上台阶,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有提升,学科建设上水平”的发展目标,学院将科学谋划、合理地布局、分解目标任务,推动学院“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继续推进学院综合改革、加强学院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学院行政组织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教职工日常考勤以及聘期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工作。

  2.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一是筹备“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招生,积极争取“矿业类”实现提前批招生以及本硕连读。力争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 120-150 人。二是完善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深化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实施“英语提升计划”,打造“源来有约”“学术三分钟”等品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3.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的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一是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师资博士后,落实青年教师个性化培养与“三盯”工作规划,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二是加强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建设,做好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内涵建设,力争采矿工程专业进入国家一流、矿物加工和安全工程专业进入省一流建设行列。三是开好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健全学风和学术诚信约束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4.保持科学技术工作稳定发展态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完成西安市智慧工业感知计算与决策重点实验室硬件建设和验收工作;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策略、突出特色发展,保持学院各项科研标志性指标持续稳定提升。持续跟进学位授权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力争实现既定目标。

  5.以学校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为契机,提升学院学科影响力。在校庆期间,策划召开矿业与安全高端学术研讨会及管理咨询委员会第二次全员会议;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校友风采,提升学院、学科在国内外以及行业领域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公共管理学院以学校“构建具有西部风格、建大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总目标,以着力提高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慢慢地加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抓手,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为突破口,主要内容包括:

  1.聚焦“新文科”建设,逐步加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创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升和改善学院整体教学条件,快速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模式。

  2.进一步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强化科研能力。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等领域突出特色,努力提高国内外学术前沿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能力,在科研项目、科研获奖、学术论文、政策建议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力争“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

  3.不断提高学科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化程度,加强学科国际学术科研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开展校际联合人才教育培训,加强交流合作。

  4.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和“十大育人”工作体系,使思政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5.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完善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的策略规划,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高等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及学院真实的情况,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确保重点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为学校 “创一流、建百强”贡献力量。拟推进的重点工作如下:

  2.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以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重点培育,持续加强MOOC建设、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的建设,力争省级课程建设项目取得突破。以学科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培养,大幅度的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和影响力。

  3.适时申报本科新专业。结合学院实际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新兴起的产业发展需要以及最新版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积极调研、科学决策,组织申报新专业,优化学院结构,强化专业与学科相互支撑。

  4.力争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聚焦国家“十四五”科技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进一步总结凝练,力争再形成1—2个特色方向;加大学科投入,强基固本,对标追赶超越。积极组织高层次科技项目、奖励申报,加强专利转化与科研平台建设,力争重点指标较去年相比取得较大突破;加强对发表高水平论文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化学学科ESI排名。积极与化学化工行业学会、协会、企业对接,解决生产和实践难题,提升科技服务贡献度。积极举办学术会议,加强国内外交流,逐步提升学科影响力。

  5.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多渠道开展招生宣传,提高硕士生源数量和质量。注重“精、细、实、新”全过程培养,全方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的提升为区域经济、行业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体育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继续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为学校人才教育培训夯实基础。本年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夯实学院党建工作。创优新时代党建示范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顺利开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教师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探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对标“双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构建满足高校技能学习、科学健身锻炼、身体健康管理的多元体育课程,发挥体育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实现全程育人的根本目的。

  3.构建体育教育联动机制。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丰富学生群体活动,完善校园竞赛体系,实现竞技体育普及化,群众体育竞技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濡染人、教育人。

  4.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指导和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5.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凝练学科发展趋势,培育教师骨干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交流研讨,紧盯学科前沿,创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需求,安德学院将把握“六局”,聚焦“五找”,践行一线规则,努力提高后疫情时代教学质量,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与国外大学创建联合科研平台,扩大反哺辐射示范效应,为迎接教育部一个办学周期评估披坚执锐,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合格争优秀,更好地助力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

  2021年,安德学院继续将思想工作聚焦人才教育培训目标,严把政治方向,开放工作理念,创新党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注重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建立UCMC四级沟通机制,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三大支撑、四大平台”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实现“通、专、跨”的链接,提供个性化教育,形成内外监控、双重闭环的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 逐步优化 国际化学生工作网络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学风建设。

  2021年,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国际化发展核心指标,以“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为蓝图,以培养高质量国际人才为抓手,深入推动开放办学内涵建设,助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1.不忘初心使命,牢记责任担当。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到国际教育工作中,始终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兼具过硬专业本领的高质量国际人才。

  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工作落实。对接“一院一策”,将学校国际交流发展规划、专业培养、学科建设需求与学院工作紧密结合,量身定做为各学院出台鼓励办法,协助各学院招收优质学历国际学生(本、硕、博层次),逐步体现出国际学生对各学院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3.多措并举,量质双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将疫情对国际学生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争取在2025年前将学校留学生规模扩大至600人,其中学历生不低于400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探索开拓和延伸线上线下双轨注册、培养及管理模式。同时在2021年重点推进国际学生参赛参会、创新创业、就业实习的平台搭建工作,进一步探索和践行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全面打造“留学建大”品牌。

  4.优化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教学体系国际兼容性。全面落实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及相关文件,提升课程教学体系国际兼容性和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上的水准,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定,采取中外学生教学互助、学业预警、完善师生互评体系等措施,加速国际学生适应中国文化、融入校园,推动学习氛围的持续改进,突出不一样的层次国际学生培养体系特色,服务专业发展,助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爱游戏官网下载手机网站-爱游戏官方登录入口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4307号-1 服务热线:1360765368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