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城市化发展迅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住宅、办公楼、工厂等。另外一方面,战后人口数量锐减,劳动力市场紧缺,人力成本高居不下。传统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此时的工业水平较为先进,这些为建筑工业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德国最早的预制混凝土板式建筑是1926-1930年间在柏林利希藤伯格-弗里德希菲尔德建造的战争伤残军人住宅区。该项目共有138套住宅,为2~3层楼建筑。该项目采用现场预制混凝土多层复合板材构件,构件最大质量达到7t。
1972-1990年,东德地区开展大规模住宅建设,并完成300万套住宅确定为重要政治目标,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体系成为最重要的建造方式。这期间用混凝土大板建筑建造了大量大规模住区、城区,如10万人口规模的哈勒新城。
这300万套住宅中,180-190万套用混凝土大板建造,占比达到60%以上,如果每套建筑按平均60㎡计算,预制大板住宅面积在1.1亿㎡以上。东柏林地区1963-1990年间共新建住宅27.3万套,其中大板式住宅占比达到93%。
装配式住宅外形整齐划一,符合当时东德人民人人平等的意识形态。在装配式住宅内,拥有现代化的采暖和热水系统,政府对装配式住宅有相应的补贴,所以当时的东德人民十分喜爱装配式住宅。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来装配式建筑难以满足大家日渐提高的审美要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各式建筑风格的建造中,如柏林市中心根达曼市场街道建筑,以及罗斯托克市中心带有传统红砖哥特风格的预制大板式建筑。
二战结束后,日本恢复经济生产,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迫切需求及工业化水平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日本从1955年开始制定、实施“住宅建设十年计划”,1961年实施“住宅建设五年计划”。1966年日本正式制定颁布“住宅建设规划法”,制定、实施《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2011-2015年,为第九个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制定住宅的发展目标、人均住宅居住标准、公营住宅、公团住宅建设数量、新技术应用等等内容。
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支持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的开发和推广。1969年,《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被制定出来,日本广泛开展了对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对房间、建筑部件、设备等尺寸提出了建议。
从70年代开始,在日本,住宅的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有固定的体系。只要厂家是按照标准产出的构配件,在装配建筑物时都是通用的。日本创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对住宅部品的质量、安全性、耐久性等诸多内容,做综合审查。20世纪90年代,日本住宅通用部件中1418类部件已取得“优良住宅部品认证”。与日本的国家级别标准相比,中国的程度远未达到普及阶段,而在此之前,中国对住宅工业化的探索已达十年。
从1968年,日本第一次出现了“住宅产业”这个词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住宅生产IV化已经可完全做到“如同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屋”。大量部件通过机器生产,产品质量标准的固定化,以及整个建筑过程的精准化,使得日本成为住宅产业化的标志性国家,也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日本住宅产业化是60年代中期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深入的。日本政府做了两方面的重点引导:政策上从调整产业体系角度提出发展设想;生产方式上重点放在住宅产业工业化的技术层面。日本建筑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戛然而止,又在沉寂30年后的今天重新点燃。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滞并很快走向消亡,PC技术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在我国兴起,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值得期待的事件。时隔30年的断档期,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都非常匮乏,短期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技术、管理、工程经验等软件方面的问题。
2017年度是我国建筑业继续深入改革、继续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行业继续聚焦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承前启后的关键年。积极稳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质量、促进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优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和各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的引领和规范下,装配式建筑已从试点示范项目向区域性全面推广发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等核心内容,具体到建筑行业,就是全方面推进绿色生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成为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面临持续发展大好机遇。
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地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与《“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同时发布的还有《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分别规定了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申报程序、申报条件和管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11月,在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做复核,对复核通过的城市和企业给予确认,首批公布了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为健全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的单位编制了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三本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规范编制工作于2016年9月底全面启动,11月16日发布征求意见稿,12月中旬完成审查会。
2017年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417号、第1418号、第1419号公告,分别发布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2-2016、《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3-2016,三本标准的实施日期都是2017年6月1日。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全方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列入2017年度工作要点
该《意见》提出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明确了建设百年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装修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该《意见》提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明确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意见》提出: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全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逐步的提升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绿色、装配、智慧,成为201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关键词。
该《规划》部署了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深入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积极地推进农村建筑节能5大主要任务,并明确了5项举措。
9月,住建部印发《2017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规划的通知》。在该计划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装配式桥梁设计与施工》的编制工作格外引人注目,两项工作均要求在2020年6月完成。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出台后,此次再次将多项装配式有关标准列入计划,推进装配式力度不减。
该《方案》指出,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
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基本上集中在住宅工业化领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这一狭小地带,前期投入较大,生产规模很小,且短期之内还无法和传统现浇结构市场竞争。
据统计,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比2015年同比增长57%,2017年1~10月,据不完全统计,预计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米。装配式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带动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式施工、装配化装修、装配式设备制造、物流运输及相关配套产品等全产业链的迅速发展。
通过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探讨装配式住宅中电气点位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难点及设计易错点,包括:分析装配式住宅电气点位与非装配式住宅电气点位设计上的不同;比对电气点位设计的统一性,减少结构PC模板的种类数量,降低营造成本;解析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点位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LEB(局部等电位箱)等特殊设备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安装的地方进行探讨。
从装配式住宅内装对装配率、模数协调和干式工法的需求分析着手,指出装配式内装的电气部品在标准制订、部品认证、设计配合和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优良电气部品的选用和安装工法的改进。
作者:张霄云,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结构系统形式,结合GB50057 - 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及GB / T21714. 3 - 2015《雷电防护 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的有关要求,重点从外部雷电防护装置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防雷等电位连接等方面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要点。
作者:李慧,女,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设计三院总工程师。
徐建兵,男,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对电气管线敷设有限定性要求,极有必要尝试对户内的弱电系统采用无线技术。出于钢材对无线信号的屏蔽作用、无线网速不达标、网络安全和抗干扰能力差、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等考虑,梳理户内无线功能终端类型,统筹解决移动信号覆盖问题。合理规定位置相对固定的无线功能终端的施工安装要点。
作者:张霄云,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2017年合订本预计2018年1月中下旬至2月初发行,已预订的读者还请耐心等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