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大工程”论坛、桥隧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时间: 2024-03-24 06:50:14 |   作者: 行业新闻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南水北调中线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从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工作近40年。现为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与修补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3年7月入职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工作,先后任室主任、枢纽处副总工、设计院副总工等。2004年3月参与筹建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历任中线建管局工程技术部部长、副总工、总工程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在中线公司以来,程德虎同志主要负责中线工程技术工作,主持编制了系列技术规定和技术标准,同时,主持开展了大流量U形渡槽结构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穿黄隧洞全面加强内衬结构缝防水体系等设计优化、膨胀土渠坡建设及运行关键技术、PCCP管道设计、建设及运行关键技术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并引进最新监测技术,初步构建适应南水北调中线运行阶段工程运作时的状态监控需要的安全监测体系。发表论文30篇,专著3部,获得大禹水利科技奖一等奖1项,水力发电科技奖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摘要:报告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一是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建筑物、受益范围、供水运作情况。二是建设期丹江口大坝加高、膨胀土渠段处理、大型渡槽、穿黄工程、超大口径PCCP应用、大型泵站等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三是运行期重要科技问题研究,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水质预警与业务管理平台开发应用、长距离调水工程运行调度远程控制信息化管理、输水状态下渠道及建筑物检修维护技术、中线膨胀土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等。四是南水北调科技需求,基于未来发展需要,南水北调工程有必要进行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韦德鉴,平陆运河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港航工程专业方面技术工作,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交通运输部专家库专家。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主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港航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工作6项,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国家重点项目航运枢纽船闸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5项,其中兼任首任指挥长组织了桂平二线船闸工程、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工程、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和红花二线船闸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工程总投资达110亿元。牵头组织了科技项目“特大型四线船闸群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实践”,获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省部级奖5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

  摘要:平陆运河作为新时代的“国字号”工程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将是开创广西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一环。本报告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充分分析平陆运河的背景和建设意义,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论证专项建设技术,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提供技术保障。重点探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的方案,确保平陆运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注入科技动力,利用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实现平陆运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王仁贵,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大桥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工程专业, 35年来一直工作在设计、科研和技术管理一线,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岱跨海大桥、舟山六横路海大桥、宁波青林湾大桥,目前正在主持设计主跨2300 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先后在 《公路》杂志、《国外桥梁》、《桥梁建设》、国际桥协论文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技术创新与应用》己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获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9 项,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2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并获首届中央企业创新奖勋金奖1 项。被投予“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交通部 “交通青年科技英才”,“茅以升科技奖一桥梁青年奖”等荣誉称号。2013 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摘要:主要介绍六横大桥的项目背景、主要技术、主要建设条件和控制因素,大桥总体设计、主跨1768米双屿门大桥双塔悬索桥方案、主跨756米三塔斜拉桥方案和海域非通航孔桥方案设计及主要技术创新。

  姚占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参加工作以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北京东六环改造项目等多个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施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曾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本,主编和参编标准5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 2014年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16年获“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2018年获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2018年科学技术创新大会“突出贡献奖”等。

  摘要: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是已完工跨长江施工地质最为复杂的隧道,重点围绕盾构机设备的适应性、管片结构防水体系、复杂地质安全快速掘进技术三个方面系统创新研究。研制了极端地质地貌高水压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常压刀筒长效密封装置等安全掘进的关键设备。创建了管片结构-接缝防水协同控制的高水压盾构隧道防水技术体系。建立大直径盾构隧道上浮控制体系,整体提升了防水性能,实现了盾构隧道“滴水不漏”的高质量建造目标。研发了极端地质地貌大直径盾构隧道安全控制技术。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泥水压力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发了大直径泥水盾构中心舱失压常压处置及常压刀筒闸门更换关键技术。

  彭元诚,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度十大桥梁人物等称号。是我国湖北、贵州等首批建设的中西部山区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深沟峡谷的多座悬索桥、斜拉桥、拱桥、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总负责人;也是湖北白洋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枝江长江大桥等跨江大桥的设计总负责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桥梁奖1项、詹天佑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摘要:燕矶长江大桥是一座集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一体的双层交通大跨度桥梁。为减小桥梁建设对长江航运的影响和南塔避让襄樊广济断裂带的需要,跨江主桥采用1860m悬索桥。大桥临近机场,航空限高导致主塔高度受限、主缆垂跨比偏小、主缆规模偏大。为此,设计对新型结构体系、关键构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垂度四主缆悬索桥方案,较好解决了燕矶长江大桥工程的建设难题。

  肖殿良,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专家,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藏铁路建设公路保障技术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交通安全理论政策与法规标准、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施工安全技术与装备、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应急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60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主持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平陆运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多个超级工程安全管理咨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

  摘要: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实践,总结国内超级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创新特点,提出超级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思路。结合当前交通建设安全生产形势,基于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要求,提出超级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杨清峡,中国船级社科技委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上设施规范技术探讨研究、海上设施设计审查、建造与安装检验工作30余年。组织编制中国船级社(CCS)《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规范》、《海上浮式装置入级规范》、《固定式导管架平台结构基于风险的检验指南》规范指南20余部;组织完成100余座各类型海上平台的设计审查和建造检验项目;作为子课题长完成国家重大海洋工程科研专项“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检验技术探讨研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船)创新专项”、“水下生产设备验证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等20余项国家海洋设施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摘要:报告将介绍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门槛的国内外海洋油气平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海洋油气平台的技术发展和相关规范标准技术迭代演进过程,相关的重大海上事故对规范标准演进的影响、规范标准的技术背景分析,海洋油气平台规范标准技术应用及发展的新趋势等。

  李业勋,中交三航局技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主要是做道路桥梁、海洋工程的实施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研发,先后参加或主持了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昭华大桥和清水塘大桥等工程建设项目,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6篇,BIM成果获得省部级奖4项,取得授权专利23项、省部级工法4项、科技类奖5项、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经理人、株洲市建筑业优秀技术负责人。

  摘要:介绍了海上风电和跨海桥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深远海工程的普遍性特点。根据海洋施工面临的环境条件,阐述了海上风电和跨海桥梁面向深远海施工面临的施工风险及解决思路。基于中交三航局在海上风电的工程实践和科学技术研发,介绍了海上风电应深远海施工对风浪环境多变性、地质条件复杂性、基础结构深水化、上部结构装配化等四个方面挑战的工程措施及技术创新。最后基于海上风电深远海施工工程技术,提出了跨海桥梁深远海施工的思考。

  蒋振雄,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党组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隧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33新世纪科技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2019-2020年度十大桥梁人物”,2021年“江苏省交通建设功臣”。长期从事江苏省重点工程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科学技术探讨研究工作,破解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瓶颈,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摘要:智能建造是数字中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实施的重要方向,长大桥隧智能建造是当前公路基础设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路径。报告依托江苏省在建高速公路跨江大桥、过江隧道等重点工程,在研究解析智能建造内涵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长大桥隧智能建造分级体系,重点围绕江苏省在长大桥隧智能建造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技术分析,最重要的包含节段梁智能建造、钢结构智能建造、管片智能建造、数字施工监测等场景,并进行了智能建造效能分析评价,总结了智能建造的后续发展展望。

  陈伟乐,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特大型桥隧工程技术管理,获得2021-2022全国十大桥梁人物称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作为项目牵头人参与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多座重大工程,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

  摘要:近年来,以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湾区建设者大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持续推进广澳高速改扩建、广深高速改扩建等干线高速的立体扩容改造,不断的提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质量和创新水平,正在建设立体复合通道——狮子洋通道工程,使得相互连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靓丽“名片”。本报告介绍了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近年来在高速立体扩容与智慧交通管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狮子洋立体复合通道建设的理念和工程进展,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骨干高速公路智慧交通管控提质增效探索。

  赵喜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总监,战略与创新研究总院执行院长,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历任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交集团投资事业部和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中交集团产业投资部总经理;中交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交雄安投资公司董事长;中国交建总裁助理、总经济师、监事会主席。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以来,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交通部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六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面对公司发展的需要,跨界转型为党务工作者、企业领导人员和投资领域的领军人才,先后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交通部首批优秀科学技术人才、交通部首批科技英才、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省市劳动模范等。

  摘要:本次报告在众多项目实践中提炼了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模式,分析了投资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并列出了多个实操案例中如何将项目投资“不可行”变为“可行”,“风险敞口”变为“风险可控”,“效益一般”变为“效益可观”,为项目投资控风险提质效提供借鉴。面对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一是资源整合;二是股权并购;三是孵化培育“三新”业务;四是产业基金放大投资。

  詹建辉,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完成了荆州、巴东、鄂东、荆岳、阳逻、香溪、嘉鱼、青山等多座长江大桥勘察设计。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考察设计银奖铜奖各1项;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金奖1项,全球道路联盟杰出工程设计奖1项,詹天佑大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出版《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技术专著1部,在国家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了近50篇专业方面技术论文,担任普通高等教育《基础工程》(第二版)主审,参与编写交通运输行业规范4部。

  摘要:十四五期间,湖北将集中建设近十座长江大桥,这中间还包括燕矶长江大桥-主跨1860米四主缆不同垂度的双层悬索桥,观音寺长江大桥-主跨1160米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李埠长江公铁两用大桥-主跨1120斜拉悬吊组合体系桥等,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结构体系和主跨跨度都有新的突破。报告介绍了这些长大桥梁的技术特点和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围绕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研究的情况,敬请各位专家指导。

  张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总监,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桥梁实施工程控制、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探讨研究与实践,主持苏通大桥、深中通道、中马友谊大桥、常泰大桥等20余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桥梁工程建造,创新了超大跨桥梁和桥梁深基础建造技术,推动传统建造业向先进的制造业转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获评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称号。

  摘要:针对我国桥梁建造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亟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法,助推产业上下游转型升级。报告首先提出从做工程到做产品的理念并建立了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体系,探讨了实现桥梁建造产业数字化的技术路径,明确了发展蓝图。结合多年工程实践,分享了包括工业化建造业务数据标准、混凝土生产的全部过程数字化、钢筋部品工业化及数字工厂、智慧缆索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示范情况。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爱游戏官网下载手机网站-爱游戏官方登录入口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4307号-1 服务热线:1360765368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