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23 05:24:09 | 作者: 洁净型煤生产线设备系列
1.2012-2021年各院校录取数据参考各省市出版的填报指南以及各本专科院校的官网历年录取数据。
2.我们的数据与各省考试院发布的数据相同,由于各省市加分政策,院校官网对征集志愿数据的显示等原因,会与院校官网存在不一致情况,建议以各省考试院发布的数据为准。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36人,其中专任教师735人,正高职称87人,副高级职称30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90人,博士学位15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2人,三秦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硕士生导师33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
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企业,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46人,其中专任教师806人,正高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43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800余人,博士学位160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3人,三秦人才4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余人。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0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扎实开展研究生教育,2018年获批2个硕士授权点,2019年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2020年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目前在校研究生103名,先后在学校、企业等遴选硕士生导师101人。2020年申报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成功克隆了全国首例体细胞陕北白绒山羊,培育了世界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带动榆林市科研水平迈入陕西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为进一步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重庆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榆能集团、中国书画杂志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了15个研究院;与榆阳区等9个县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及陕西及周边省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46人,其中专任教师806人,正高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43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800余人,博士学位160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3人,三秦人才4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余人。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0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背景和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学技术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学技术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扎实开展研究生教育,2018年获批2个硕士授权点,2019年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2020年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目前在校研究生103名,先后在学校、企业等遴选硕士生导师101人。2020年申报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是成功克隆了全国首例体细胞陕北白绒山羊,培育了世界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带动榆林市科研水平迈入陕西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业和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为进一步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与重庆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榆能集团、中国书画杂志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了15个研究院;与榆阳区等9个县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及陕西及周边省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