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的珐博进工厂,一条条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而用来医治肾性贫血的罗沙司他胶囊便从这里生产,如今已惠及超过75万患者。
于珐博进而言,罗沙司他胶囊早已有着异地“安居”故事——北京生产,而其原料药则来自河北沧州工厂。北京企业因土地、环境等因素制约迁移部分产能,背后是对国家战略的躬身践行。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脚步加快。两年后,珐博进作为首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药企,将原料药工厂搬迁至沧州。
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也是京津冀首个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十年时间,三地已然奏响“奔赴”的协同曲——北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显著,天津在化药和中药领域形成规模,河北主要布局中药和化学原料药领域。
这份“医药健康成绩单”上有着企业的聚合发力。2022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集聚企业超过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
“从获批、上市到医保准入,再到京津冀一体化红利下实现稳定的供应保障,罗沙司他胶囊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速度’。”珐博进相关负责人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珐博进相关负责人回忆,珐博进是首批响应政策,主动搬迁至沧州园区的企业之一,公司投建的罗沙司他胶囊原料药项目,也成为了首个入驻园区的外商独资项目。“2016年12月签订入园协议后,珐博进迅速推进原料药生产环节外迁。自2017年5月工厂动工建设,至2019年5月取得GMP证书,开始商业化生产,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用了两年时间。”
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对外迁的北京药企而言,如何保住医药批号成为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管理机制创新成为突破口。珐博进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北京、沧州两地政府对外迁药企施行异地监管政策,即对于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文号的北京医药企业,仍然由北京药监部门监管,完全解决了北京药企在河北重新报批的难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珐博进内部生产场地转移享受快捷通道,节省了注册报批时间,保证罗沙司他制剂产品及时上市。
2015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决定在沧州设立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简称:沧州医药园),承接来自北京外迁的生物医药企业。自此,这一产业园成为京冀首个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创新思路打造的产业园区,也是京津冀产业对接、协同发展的样本。
其中,共建是京冀双方合作选址,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引入北京高端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理念,沧州方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梳理企业入驻和项目建设流程,优化客户服务,推进项目快速落地。
对于珐博进来说,工厂迁移至沧州,解决了医药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难题。通过优化生产计划、调节产能,罗沙司他原料药在北京工厂生产时生产批量为5公斤/批,转移到沧州生产后批量提高到100公斤/批,生产规模是原来的20倍,产品收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也得以降低。
如今,北京金城泰尔制药、北京协和药厂和华润双鹤等企业均已在沧州选址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撑企业在京制剂产品生产。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沧州医药园累计引进北京企业36家,落地北京项目49个,原料药、中药、核酸中间体及医用包装材料品种62个,投产原料药产品近100个。
2022年,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入选。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这一年,京津冀区域医药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20%,21家企业上榜“2021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共获批国家一类新药17个,创新型医疗器械6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3家,区域内创新策源、技术转化和先进制造的协同生态更健全,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持续涌现。
强化产业链协作分工,京津冀已有了自己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以北京为产业轴心,天津、河北协同发展。其中,北京汇集更多的医药企业总部和创新研发、营销策划等产业部门,提供人才、资金、创新资源。天津和河北则可提供更多的土地、人力资源和产业环境支撑。
“北京聚集了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医院和先进科研机构,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研发先进性上天然存在长板,天津则拥有空港、海港,在进出口上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展现出区位优势,而河北省具备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三地在定位上有明确的互补性。”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孙晓京对贝壳财经记者称,京津冀区域具备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基础条件,区域协同发展十年时间,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亮眼成绩离不开一起努力。孙晓京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为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申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各地政府对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建设工作很看重,与协会、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京津冀区域中承载招商工作的园区也与协会保持紧密交流。此外,三地行业协会、天津市药物研究院等行业机构在宣传信息调度,活动组织交流等方面形成紧密合作,为企业政府间沟通、行业活动举办、各地园区招商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工作。
在孙晓京看来,当下,京津冀区域医药产业链面临继续调整和深化建设,未来三地的医药产业如何进一步形成合力,是行业所关注和期待的。能否通过三地医药产业数据平台的建设,对区域产能冗余及时进行判断,还有是不是会形成人才、创新成果互认,解决企业在用人、税收优惠上的需求等问题,仍在等待三地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