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电话:0371-64955886

传真:0371-64955889 

QQ:742612104 547528771

联系人: 13607653684

邮箱:zzdczgyxgs@163.com


“要么烧炭要么吃药” 人工智能引导下的一场生死救援

时间: 2024-08-08 12:52:46 |   作者: 压球机系列

详情展示

  有一群人,在夜深人静时承受不住内心的痛苦,试图通过极端方式逃离这样一个世界,他们是抑郁症患者;

  有一另群人,在遥远的数据终端始终默默关注着那些绝望的人们,随时准备展开救援,他们是树洞救援团。

  2019年8月6日夜晚23点49分,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就在许多人可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抑郁症患者童言(化名)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要么烧炭,要么吃药”的自杀留言。

  就是这一句话,让人工智能启动预警并唤起了救援人员。一场生死救援,就此展开。

  就在童言在网络上表达出自杀想法不到24小时,树洞机器人监测到这个小伙子具有自杀倾向的信息,他的行为被树洞救援团认定为7级自杀倾向,“存在很高的风险性”。

  没有什么比挽救一个生命,更有意义的事。树洞救援团的成员们在深夜打起了精神,他们立即组织童言所在地——四川乐山附近救援者与其取得联系,通过微博私信的方式跟童言交朋友,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但无论大家如何跟他“拉家常”,童言始终只是以“我失眠”等回复消极应对。

  8月14日晚19点56分,童言发布了一条可怕的微博。“明天去医院拿点药 然后收拾收拾行李 找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 再热爱这样一个世界一次 当你再路过世间已无我。”

  8月15日,救援团依据他微博上所发布的图片,通过数据库、微信群等方式,确认了他的名字和曾就诊的医院名称,为保护他的个人隐私,也为了让事情不至于恶化,救援人员并没有联系医院去了解童言的情况,只是在微博上留言和他交流,借此方式缓解他心中的压抑,希望可以打消他自杀的念头。

  8月28日,天气预报显示乐山市多云,初秋时节的温度让人感到异常炎热。对于树洞救援团而言,这一天是一个让大家揪心的日子。因为在与童言沟通近半个月之后,童言跟树洞突然中断了联系,救援者迅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当天上午10点20分,树洞救援团在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发出树洞救援紧急呼叫信息,要求各方救援者联系乐山市人民医院和童言所在地派出所进行紧急寻人。

  27分钟后,健康界传媒总编辑赵红看到了消息,她第一时间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统战部长廖志林发出求助微信并电线分钟,廖志林便联系到乐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易群和医院党委副书记金锋,几人迅速建立微信群安排人工智能专家和医院对接信息。

  时间就是生命!收到消息的乐山市人民医院领导马上行动起来,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在金锋坐镇指挥下,医院组成专项救援小组,建立协调工作群,立即开始在全院寻找童言的信息。

  11点整,寻找童言的信息就传达到乐山市人民医院全院,各个部门开始对2000余名住院病人和相关就诊病人信息进行排查。据乐山市人民医院宣传统战科职员税碧娟介绍说,依据医院信息系统查询,医务人员找到了童言一周前在心身医学科就诊记录及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

  有了联系方式,救援进展就向前迈了一大步。救援人员迅速拨通童言所留电话,并与之约定见面地点。大家顾不上室外温度的炎热,没有一个人想过休息,只要能尽快找到这个正在准备轻生的年轻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值得。

  为了能尽快寻找到童言,医院保卫部门于11点33分时在“警医联动微信群”向当地派出所发出求助信息,请求乐山市泊水街派出所协助查询。民警们二话不说,当即利用技侦手段获取童言的地址,并安排工作人员与大家做好配合。

  没有人会否认在救援中分秒必争的重要性。11时50分,救援小组已经抵达约定地点,但他们发现此前一直与自己进行电话沟通者并不是童言本人,而是他的父亲。这仿佛是个“乌龙”,但更像是童言跟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童言的父亲说,自己已经20多天没见过儿子,也不了解他目前的状态,更让人焦急的是,大家无数次拨打童言的电话,都无人接听!

  一时间,救援行动陷入僵局。尽管巨大的不安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里,但此时没有一点人想过放弃。大家辗转联系到童言的一个朋友,得知此时童言正待在某小区里。这一条消息让救援团队兴奋起来,因为马上就能见到童言;他们同时感到担忧,因为此时的童言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服药过量存在生命危险!

  12时45分,救援小组和童言父亲终于在那个小区的见到了童言。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小伙子被“整蒙了”。

  “你小子这些天跑哪去了!”焦急万分的父亲跌跌撞撞冲到儿子面前一把将他抱住,在儿子肩膀上重重捶了两拳。

  “小伙子,我们总算找到你了!”见到这位20出头的帅气小伙子,带队的金锋也非常激动,一个箭步上前拉住他的手寒暄起来。

  随后,救援小组的心理医生与童言坐在一起做沟通,开始心理辅导。随后,心理医生将童言目前的状态转达给其父亲,并提出了就医建议。

  “各位专家,童言已经找到,目前经过心理专家现场心理辅导,他情绪基本稳定。”这条信息在各个微信群发出后,所有参与救援活动的人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为童言感到欣慰,更为每一个执着热情的人感到骄傲。

  技术的应用和数十人的高度配合,在整个救援事件中,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应该感谢科技,是科技的力量在人们穷途末路时照射出一束束光亮,指引大家稳步前行;我们更要感谢那些素不相识、却拼尽全力的人,是他们救下了身处悬崖的绝望者,亦传递给了他们活下的勇气。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有至少5400万名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的4.2%。在我国每年约25万的自杀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抑郁症患者。从时间上来看,几乎每20秒,就有一人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患病形势十分严峻。演员张国荣、乔任梁,歌手陈琳等人,在自杀前均备受抑郁症折磨。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院长、我国精神疾病防治领域知名专家杨甫德曾向健康界表示,大部分自杀者都存在心理问题,50%-70%的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处于抑郁状态,一个严重的负面事件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早已从细微处暴露出准备永别的状态。

  比如: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情绪不好,闷闷不乐;过去积极乐观,突然慢慢的出现“活着没意思”“未来没希望”的言语;做事消极,甚至连吃饭都觉得是荒度时间;过去懒散,但突然把周围收拾得井井有条,像在“尽好最后的责任”;对周围人有类似遗嘱式的提醒,比如说“以后我不在了,你要……”

  无论是行为线索,还是言语上的变化,只要加以干预,就可能挽救一个即将走上绝路的人。杨甫德特意强调,当下网络发达,在社会化媒体上盛传的自杀者遗书、跳崖视频等都是非常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容,对其他有自杀倾向者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建议我们大家不要进行转发。

  2018年4月2日,在一个“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里,群主黄智生提出“树洞行动”创意:智能主体(亦称机器人)巡视社会化媒体,发现高风险自杀倾向的人群后,组织人力实施救援。

  三个多月后的7月25日,树洞机器人正式上线,它的职责是从每天数以千计的信息中提取十条左右信息,即过滤掉99%以上的无关信息,减少人工干预的开销。经过迭代更新,“树洞机器人004号”于2018年12月16日上线。

  树洞机器人采用了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图谱技术,从数据采集汇总、自杀风险分析,到形成树洞监控通报,均实现全自动。黄智生只需操作两步:一是“唤醒”树洞机器人004号;二是将树洞监控通报复制到救援群。

  树洞行动发起人黄智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在抑郁症及其AI创新技术方面,他带领的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已久。他同时还是首都医科大学大脑保护高精尖中心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树洞救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是我们三家合作努力的结果。”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黄智生说。

  黄智生拟定了一个自杀风险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10级,级别越高,自杀风险越高。例如6级是自杀已经在计划中,自杀时间未明;7级是自杀方式已确定,自杀日期未明。最初他将机器人设置为从7级开始预警。

  “6级以上信息已经太多。”黄智生说,此后团队人数不断增多,同时,他们发现自杀风险在6级的人也很危险,在2018年10月左右,机器人的预警开始包括6级。

  “我看到了他们的痛苦和绝望。”黄智生研究人工智能30余年,最近几年,他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到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并成立了“树洞救援团”。截至今年8月初,“树洞救援团”给1436名有自杀倾向的人发出“关心信息”,成功阻止662人试图结束生命的行为。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爱游戏官网下载手机网站-爱游戏官方登录入口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4307号-1 服务热线:13607653684 网站地图